资源融合“破圈” 居民幸福“出圈”
——海城区打造“站站融通·毗邻惠民”文明实践项目纪实

夏日的北海市海城区,各社区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。北海贝雕博物馆内,西藏路社区、贵州南社区等5个社区居民沉浸式感受贝雕的文化魅力;在北部湾东社区谭屋消防小广场内,老人有序地接受着免费血压检测、视力检测和健康咨询;文艺演出的舞台下,居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……这一幕幕生动场景,正是海城区打造“站站融通?毗邻惠民”文明实践项目结出的丰硕成果。
今年以来,海城区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路径,通过融合阵地资源、打通服务壁垒,扩大文明实践惠民服务范围,推动各社区文明实践站之间资源加速流动,实现破圈共融,让文化阵地“活”起来、服务力量“聚”起来、惠民实效“显”出来,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阵地共享,破除资源壁垒
空间资源不均衡曾是开展海城区文明实践活动的“绊脚石”。不久前,南珠东社区的青年联谊活动便差点被场地问题“绊住”。
“我们计划开展青年联谊活动,以满足辖区单身青年的联谊交友需求,青年们也乐意参加,然而唯独缺少像样的活动场地。”南珠东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杨海春说。
于是,南珠东社区向邻近的茶亭路社区发出了“跨站借地”的协助请求,得到了茶亭路社区的支持。
6月8日,在茶亭路社区文明实践站内,青年人才联谊交友活动如期举行,20多位青年开展投壶传情、诗词飞花令、贝壳DIY相框画等游戏,在积极互动、相互交流中增进感情。
海城区各文明实践站的资源禀赋差异显著,部分社区群众需求较大、参与活动热情高,却受限于辖区文明实践站场地狭小、设施陈旧;部分社区坐拥优质文化阵地,但资源利用率不高。资源的不均衡制约了文明实践活动的惠民实效提升。
破局之道,在于以共享促融通。海城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以茶亭路社区和黄海路社区为试点,创新打造“站站融通·毗邻惠民”文明实践品牌,通过深入挖掘、整合博物馆、文化公园、小区广场等优质阵地资源,建立“1+N”阵地共享机制,进一步盘活文明实践阵地。
“以前我们开展活动,场地有限,资源也有限。现在不一样了,可以‘借’邻站的场地举办活动,场地大了,活动更丰富了,居民参与也更踊跃了。”杨海春感慨地说。
海城区以点带面,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,全面梳理汇聚辖区内文明实践所、站的现有阵地资源和服务需求,以菜单式组织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自由结对共建,实现资源融合“1+N”的效果。
“‘站站融通?毗邻惠民’文明实践项目的实行,有效打通了站与站的壁垒,连通了点与点的服务,使各文明实践阵地相互融通,更好满足群众需求。”海城区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蔡德仁说。
服务互融,“抱团”共办活动
真正的“融通”不仅在于场地共享,更在于服务力量与内容的深度互融。
今年端午节,驿马村文体广场热闹非凡,来自驿马村、西边垌村的60余名群众欢聚一堂。观看舞狮表演,体验绘制脸谱,巧手缝制香囊,编织寓意吉祥的五彩绳……现场氛围热烈喜庆,笑声此起彼伏。这场由两个文明实践站“抱团”送上的文化盛宴,让传统节日在毗邻交融中焕发新彩。
“以前我们都是‘各自为战’,由于资源有限,活动形式单调,难以吸引群众参与。现在各站可以‘抱团’,服务相互交融,活动花样变多了,服务也更周到了。”西边垌村党委书记符志洁由衷感叹道。
那么,如何实现服务深度互融?海城区强化跨站协作机制,整合本土文化传承人、特色文艺队伍、外地文艺人才等资源,推动社区文化服务队伍在服务互融中充实壮大,并通过活动共办的形式,为群众提供多元的文化服务,让文明实践活动在交融互鉴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。
不仅如此,该区还建立“动态结对共建”机制,广泛吸纳志愿者、商企、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加入,汇聚就医、养老、教育、文娱等资源,推动各实践所、站发挥特色优势,跨街道、跨社区联合开展大型惠民演出、“名师大讲堂”等特色品牌活动,真正实现了资源互补、活动联办、成果共享。
深度融合的服务模式,扭转了“各站自扫门前雪”的局面,推动相邻的文明实践站携手共办活动逐步走进群众生活,让文明实践站成为群众想来、爱来、常来的“打卡地”。
“现在活动越办越丰富,有插花、簪花、烘焙等各种有趣的项目,女儿玩得开心,我自己也能学习新技能。”说起服务互融带来的变化,湖海路社区居民李果连连称赞。
今年以来,海城区开展“站站融通·毗邻惠民”文明实践活动120场,服务群众5000多人次,推动了文明实践成果转化实实在在的惠民实效。
机制互通,激发服务活力
如何精准捕捉群众需求,让服务更好地惠及居民?海城区的答案是机制互通,让需求与资源无缝对接。
黄海路社区老人渴望学习智能手机操作,社区却因缺乏师资,无法开课满足居民需求。而一路之隔的茶亭路社区恰有资源,一场跨越社区的智能手机课堂于7月9日应需而生,助力群众圆“数字生活梦”。
“我们提前互通信息,黄海路社区收到活动开展的信息后,发布通知,让有意愿的居民跨社区参与。这样既满足了需求,也丰富了活动形式。”茶亭路社区书记庞洁说。
精准服务的前提是精准识需。海城区建立“服务需求池”,各文明实践站通过入户走访、征求意见簿、“解忧超市”等方式收集群众需求,精准设计亲子教育、健康保健等7大类贴近群众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,精准匹配两站志愿者开展点对点服务,确实群众需求得到及时回应。
为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,海城区探索推行“积分通兑”模式,志愿者跨社区参与志愿服务,可获取网格化管理积分,积分可跨社区兑换生活物品,让志愿者“接单”的积极性在流动中提升。
“积分通兑打破了区域壁垒,扩大了志愿服务效能。”海城区文明办工作人员莫永莹说。
截至目前,海城区已通过“积分通兑”模式,累计兑换积分5955分,兑换物品折价约14480元。
从阵地共享到资源互融,从需求速达到积分激励,海城区以文明实践站的相互融通,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,更铺就了惠民的幸福路。
“我们将继续拓展融通深度、广度,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,让‘站站融通 毗邻惠民’文明实践品牌更加响亮,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。”蔡德仁说。(劳文静)
来源:海城区委宣传部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